雨燕直播,NBA直播,世界杯直播,足球直播,台球直播,体育直播,世界杯,欧洲杯,苏超直播,村BA直播,苏超联赛,村超,村超直播嵩山之古,称祖诸山。25亿年前,当世界上其他地方还在沧海横流时,嵩山即已横空出世;5.7亿年前,当嵩山确定现在的雄姿时,喜马拉雅山和整个秦岭都还沉在海底。在中国历史的早期,即尧、舜、禹时期,嵩山谓之“外方”,因为尧、舜的居地都位于现在山西省的南部一带,对于当时的部落氏族来说,嵩山距其已经很远了,故称“外方”。夏代早期,谓“崇山”。汉武帝则依据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嵩高维岳,峻极于天”,将其称之为“嵩高山”,简称“嵩山”,为五岳之中岳。
我多次在熹微晨光中踏着沾满露水的石阶,考察嵩山的太室山、少室山。嵩山地质奇特,那起落有致、黑白相间的麻片岩石,将太古、元古、古生、中生、新生五代地质现象一览无余,堪称“五世同堂”。此等奇观,世界罕见!山风掠过,脚下苍翠如涛的林海翻涌起伏,远处层叠的峰峦在薄雾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幅徐徐展开、无边无际的青绿长卷。站在峰顶,极目四望,天地苍茫,一种源自地壳深处、横亘时空的磅礴、博大之感,瞬间攫住了我,个人的渺小与自然的浩瀚在此刻形成强烈的震撼对比。
学无止境。嵩山文化是一个信息密度极高的多学科综合体,堪称一座永恒的文化博览会。愈学习考察,愈感到嵩山的神奥,愈增加浓厚的探究兴趣,愈感觉自己知识的不足。博大是嵩山地区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学科的基础,认识它、欣赏它、开发它、运用它,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和独到的能力。在嵩山,可以学到天文学、考古学、生物学、地质学、林学、美学、佛学、道学、儒学、建筑学、雕刻学、书法学、绘画学、中医药学、搏击学、气功学、经济学、旅游学、宗教学等许多方面的知识。嵩山文化博览众学,大至中国之最,小至一木一石,无不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如此,谁能不称其博大,谁人不为之骄傲呢?
中午,烈日炎炎,我在少林寺考察时,发现那块镇寺之宝《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巍然矗立于钟楼之下。它形象记述并再现了初祖达摩创立禅宗的善爱和谐哲学思想和武术理念。1565年,那位精通数学和音律的天才,创造了十二平均律(奠定现代钢琴等键盘乐器理论根基)、被西方誉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的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朱载堉,离开繁华的北京紫禁城,来到嵩山少林寺。他认真学习研究儒化了的中国佛教禅宗,观察寺僧们的起居生活,以画笔真实勾勒嵩山善爱和谐的文化内核,绘画刻碑,进行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创作:
碑的正面记载了少林寺第二十四代住持小山禅师的生平,背面则刻下了和谐的“混元三教九流图”。我们将图画一分为二看:若遮住右半侧,看到的是一个头戴儒巾的侧面像,乃儒家的圣人孔子;若遮住左半侧,则看到的是一个头戴道冠的侧面像,乃道家的始祖老子;若将两侧的发髻擦去,看正面,则是一个慈眉善目的大和尚,乃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像。若合在一起看,儒、释、道三圣手捧画卷、合而为一,“这不就是嵩山文化三教荟萃和谐包容精神图吗?”我惊喜地喊道。朱载堉不贪恋宫廷奢靡生活,来到嵩山少林寺画心言志,独具匠心。他在整幅画中,还设计了三个同心圆,分别代表三种社会现象:小圆为“九流”,中圆为“三教”,大圆则代表包罗万象的宇宙。意谓诸子百家、大千世界虽各有思想流派,实则同源;芸芸众生、万事万物虽各有形态,实则一体,与天地圆融。这是多么伟大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图示啊!
好画必有佳辞。这幅石破天惊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赞语也极其精辟:“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如此可见嵩山少林文化之宝贵艺术价值,它以独特形象表达三教善爱和谐哲学思想,堪称中华一绝!我发现,朱载堉对此精心言志创新的得意之作,甚为满意。他在图的左下方,毅然刻下自己的印章:“酒狂仙客”“三教九流中人”。这不就是朱载堉对嵩山善爱和谐哲学思想的独特“博士论文答卷”吗?
嵩阳书院初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初名“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僧徒数百人。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改名“嵩阳观”,转为道教场所。五代时,周世宗应名士所请,奏准于“太乙观”设“太乙书院”。宋太宗重视文治,至道年间(995—997年)赐名“太室书院”,赐九经子史,置校官。北宋时,民间乡党之学兴盛,书院渐成地方名儒讲授经典之所,久之形成地方学派。宋仁宗重视办学,诏令西京(洛阳)官员重修嵩山书院,并赐名“嵩阳书院”。由此演变可知,嵩阳书院乃“佛、道、儒”融合创新之地。
嵩阳书院“程门立雪”的故事可见儒教“尊师重道”学风。少林寺亦有相近的佛教故事,名“断臂立雪”。二祖慧可立雪乃效达摩面壁静悟之功。慧可入静至深,故达摩传其衣钵,收为弟子。程颢、程颐亦讲求、静修、静默功夫。二程研圣王之学,自视为儒教道统中兴大师,故特重学生“静敬”功夫。游、杨二人门外侍立,程颐早已知晓,仍佯装不知,实为考验其是否领悟静敬之道。因二人有“静敬”之诚,故得留馆受教。由此可见,在嵩山少林地区,儒、佛、道之间亦互为沟通,相互借鉴,以求创新发展。
暑假的一天,上午八点,披着晨曦,我和同学们再到登封一中王太平老师办公室。在老师指导下,我们这群充满活力的同窗好友对“嵩山精神之魂”进行热烈讨论,争辩声、欢笑声回荡在办公室与校园之间。正是这些思想碰撞、视角交融、热情互助,如石入静湖,激荡起创新涟漪。王老师的简陋书桌铺满嵩山笔记与草图,他沾满粉笔灰的手指兴奋地在图纸上比画着,眼中跳跃着发现与思考的火焰。茶杯热气袅袅,难掩其脸上对嵩山文化真挚的热爱与探索的激情。他认为“博大、和谐、创新”六字总结科学全面,实乃中岳嵩山精神之魂:“博大”,彰显嵩山文化地理山势之状;“和谐”,蕴含嵩山文化哲学理论之魂;“创新”则体现嵩山文化发展之法,三者互为依存,相互作用,构成了完整的精神体系。数千年来,嵩山文化“创新”血脉从未断绝,在“博大”根基与“和谐”氛围中,由一代代怀揣敬畏与热忱者,不断注入新理解、新发现、新表达。嵩山文化薪火相传之过程本身,即为最伟大之创新!
那个暑假,嵩山于我,不再仅是故乡山峦。它是一部以天地为纸、时光为墨、万物生灵为笔共同写就的哲学巨著。其“博大”,在于时空浩瀚与历史层累,令人心生敬畏,明个体于宇宙长河之位;其“和谐”,在于海纳百川之胸襟与和而不同之共生智慧,如石淙流水,容纳万籁,终成和谐乐章;其“创新”,乃深厚传统根基上永不枯竭之探索精神与生生不息之活力传承,如少林功夫代代精进,似嵩阳书院弦歌不辍。此“博大、和谐、创新”之精神,早已融入嵩山每一块岩石、每一缕清风、每一段故事,亦必将滋养每一位走近它、理解它的青年心灵,成为我们面对世界、开创未来的坚实支撑与不竭源泉。
张国臣,博士,1956年生于中岳嵩山南麓的登封宣化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大学武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登封一中1973届校友,1977年以全县第一名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曾任《河南大学报》编辑部主任、郑州晚报社社长、郑州市委办公室主任、河南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省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省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省检察官文联主席,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司委主任等职,是河南省八届、九届省委委员,省十一届、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工作之余,笔耕不辍,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创新,陆续在《人民日报》等国家级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撰写10集《嵩山》文学脚本,中央电视台拍摄连播;出版“嵩山的流泉”丛书和《嵩岳烽火》等文化专著40余部;开创“中国少林文化学”,作品获郑州市政府“发展旅游特别贡献奖”“中南18省优秀图书奖”“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优秀奖”;出版《中国检察文化发展暨管理模式研究》等法学著作6部,连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亚洲财富论坛第四届(中国)年会授予其“亚洲影响力人物”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