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燕直播,NBA直播,世界杯直播,足球直播,台球直播,体育直播,世界杯,欧洲杯,苏超直播,村BA直播,苏超联赛,村超,村超直播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并已向社会公布。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中国残联副主席、副理事长李东梅女士,请她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吹风会的还有: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负责人郭启民先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负责人运东来先生,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唐珂先生,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主任任占斌先生。
大家知道,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实现人生价值、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习始终心系残疾人,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残疾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特殊困难群体,这是对残疾人作为社会大家庭平等成员的充分认同,也是对残疾人主体作用和能力的充分肯定。他还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持续提升残疾人公共服务质量。多次强调要加强对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也提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等要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还要求优化就业创业服务,强化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帮扶。
近年来,中国残联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加快推动残疾人就业创业服务提质增效,残疾人就业创业能力持续提升,残疾人就业状况明显得到改善,特别是第一期三年行动实施以来,全国城乡残疾人新增就业累计164.8万人,就业率提高了4.8个百分点。同时,残疾人就业难、就业不稳定、就业质量总体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就业权益容易受到侵犯,亟须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就业帮扶。为进一步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促进残疾人实现较为充分较高质量就业,切实保障残疾人的平等权益,有必要滚动实施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中国残联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会同30个部门和单位共同研究制定并报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上就是第二期三年行动的出台的背景。
第二期三年行动聚焦贯彻落实习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把残疾人就业工作放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大局和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质量充分就业决策部署中去定位、去谋划,围绕四个方面共提出13项政策举措,明确提出实施十大行动。聚焦落实“按规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的行动,企业助力残疾人就业行动;聚焦“较为充分就业”,实施促进残疾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行动,促进残疾人辅助性就业行动;聚焦帮扶“重点群体”,分别实施残疾人大学生、农村残疾人、盲人就业帮扶行动;聚焦“完善就业服务、解决结构性矛盾”,实施残疾人就业服务提升行动、残疾人职业能力提升行动;聚焦“加强权益保障”,实施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益保障行动。十大行动的每个行动中还特别明确了相关责任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分工。此外,三年行动还明确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促进残疾人就业纳入民生实事项目,进一步明确各项行动的负责部门和职责分工,为残疾人就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资金保障和信息保障。
中国残联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协调落实三年行动各项政策措施,推动各地各部门根据本地实际,研究出台细化和完善措施,在惠残就业增收方面给予更大支持。其次,凝心聚力,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就业,汇聚各方力量,扩大残疾人就业服务供给。第三,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平台,为促进残疾人就业提供更加精准、更有针对性的服务。用好就业工作有关的协调机制。第四,组织开展残疾人就业宣传月活动、爱心助残义卖系列活动、助残就业专场招聘会等活动,助力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就业环境与社会氛围。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感谢这位记者对残疾人就业的关注。第二期三年行动在优化提升就业服务方面可以概括为“三个一”,包括:对有就业服务需求的残疾人至少提供一次就业服务,对连续三年不履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义务的用人单位至少开展一次雇主培训,对有安排残疾人就业潜力的用人单位至少开展一次走访拓岗。作为第二期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的核心目标之一,“推动残疾人就业创业服务提质增效”提出了不少接地气的措施,简单来说就是就业服务更精准、渠道更畅通、保障更有力。
谢谢您的提问。当前,我国仍有将近80%的持证残疾人生活在农村地区,农业农村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协同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一方面,我们密切关注低收入残疾人群体生活状况,强化关心关爱、做好监测帮扶,防止特殊困难残疾人群体返贫致贫;另一方面,对其中相当数量的、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和意愿的农村残疾人,积极开展产业、就业帮扶,促进就业增收,引导他们自立自强、逐梦奋斗,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一是突出“匹配性”,挖掘更多适合残疾人的就业岗位。指导各地各部门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专设岗位招聘残疾人,带头促进残疾人就业。支持企业开发更多适合残疾人的就业岗位,鼓励残疾人依托互联网平台就业,拓宽残疾人市场化就业渠道。健全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孵化、创业活动支持体系,推行高效办结创业“一件事”,支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实施困难残疾人就业援助,对通过市场化渠道确实无法实现就业的,通过公益性岗位给予兜底安置。
二是突出“针对性”,为残疾人提供更贴心的就业服务。依托4400余家公共就业服务机构、8900余家零工市场,为残疾人提供“就在身边”的服务。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残疾人就业服务、举办专场招聘活动。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制定“一对一”就业援助方案,针对性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措施。每年元旦春节期间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集中为残疾人送岗位、送服务、送政策、送温暖。同时,将残疾人作为公共就业服务活动的重点服务对象,聚焦重点时间段,为农村残疾人、残疾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供集中帮扶。
三是突出“导向性”,助力残疾人以一技之长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从今年起,连续3年组织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面向残疾人等重点群体,推动“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的项目化培训模式,推动培训和就业协同联动,助力残疾人技能就业、技能成才。通过举办职业技能赛事活动为残疾人搭建磨炼技能、展示风采的舞台,2027年将组织开展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助力他们以技能创造美好前程,成就出彩人生。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包括残疾人在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残疾人大学生是残疾人中宝贵的人力资源。由于残疾人教育起步晚,基础薄弱,我国残疾人整体教育水平较低。近年来随着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实施,我国的残疾人受教育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在校残疾人大学生规模逐年增长,应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连续三年超过3万人。今年,全国共有31842名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即将告别校园,迎来人生新阶段。做好其就业帮扶工作,对于激励残疾人提升文化水平、实现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和示范作用。
近年来,特别是第一期三年行动以来,教育部等部门与中国残联密切合作,建立了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信息比对机制,实现了数据互联互通。各地依托实名数据,全面摸排毕业生的高校专业、残疾类别、城乡分布、就业需求等关键信息。基于这些详实的数据,建立“一人一案”就业服务档案,并实时动态更新就业状态。根据服务档案,提供职业能力评估、职业培训、岗位推介、面试技巧辅导等精准服务。中国残联还会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每年都召开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对年度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在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示范开展高校残疾人毕业生网络招聘会和持续的直播带岗活动。通过综合施策,高校残疾人应届毕业生已连续五年100%建立服务档案,有就业意愿的残疾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五年超过85%。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第二期三年行动中关于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帮扶行动的落实落地,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部门合作,继续精准识别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信息,落实“一人一策”“一对一”帮扶;多措并举,推动、支持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残疾人通过多种形式接受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帮助符合条件的残疾大学生按规定落实各类奖补政策;积极将残疾人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帮扶台账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组织的重点群体就业困难帮扶专项行动。通过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强化政策支持,优化服务保障,全力推进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谢谢。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劳动就业是残疾人的基本权利,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是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法定责任和义务,我国高度重视发挥机关事业单位的示范带头作用,早在2008年《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当中首次明确提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要带头安排残疾人”。国务院《“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要求制定专门办法并提出具体任务目标和措施。因此,机关、事业单位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是落实法律法规要求和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具体体现,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依法履行安排残疾人就业的责任,为其他社会组织和主体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为落实法律法规和政策部署,2021年,中国残联会同中央组织部等部门共同印发《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对制定招录计划、发布公告、考试、体检考察、公示监督等环节作出明确规定。当前,越来越多的残疾人通过各地机关事业单位统一招考或者参加残疾人定向招录进入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比如2024年湖南省公定向招录残疾人101人,针对定向招录残疾人岗位降低开考比例,报考年龄放宽到40周岁,残疾考生免交考试费,可以提前60分钟进入考场,放宽定向招录残疾人职位体检条件。这些举措不仅为其它地区的机关事业单位招录残疾人带了个好头,也有利于引导用人单位平等对待培养残疾人,营造良好的融合就业环境。
三是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中,增强就业包容性,因地制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挖掘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十四五”以来,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建设了10个省级盲人按摩医院,帮助残疾人按摩师更好执业。先后举办了5次返乡入乡创业现场会,宣传推广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的先进事迹和典型案例。很多残疾人创业的生动感人故事,被列入我们就业司编写的《返乡入乡创业典型案例汇编》中。有一年在贵州正安召开的返乡入乡创业现场会,我们了解到一个情况,一位残疾妇女利用在沿海地区打工挣到的第一桶金回到家乡创业,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建立了一个拖把加工厂,带动了当地群众,特别是很多残疾妇女的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后来这位妇女还当选为省人大代表。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中国残联等部门,共同落实好第二期三年行动方案的有关部署。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在编制“十五五”规划《纲要》以及就业、社保领域的专项规划中,将促进残疾人就业和权益保障作为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统筹各方合力共同营造关心支持残疾人就业的良好氛围。二是提升技能水平。统筹多渠道培训资源,开展残疾人就业能力提升行动,依托公共实训基地等平台载体,结合残疾人特点,开发线上线下“融合型”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和资源,实施“巡回培训”和“送训入乡”,为残疾人提供普惠便利的培训服务。三是推进设施建设。继续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康复、托养设施建设,与中国残联共同谋划好、建设好省级盲人按摩医院项目,指导地方加强运营管理,同时我们要建好用好公共实训基地,进一步提升为残疾群体服务的硬件设施水平。四是加大帮扶力度。在家政领域就业岗位对接、技能培训等工作中,统筹考虑残疾人就业需求,加大对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从事家政服务领域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大残疾人返乡入乡创业支持和宣传力度,帮助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加大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力度,扩大覆盖范围和建设领域,为有劳动能力的农村残疾人提供适配岗位。发展“互联网+”残疾人居家就业模式,帮助更多残疾人通过就业实现自身价值,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分享者。
其次是丰富培训供给。我们每个残疾人朋友的身体状况都不相同,能够从事、愿意从事的岗位也不相同。为此,我们以残疾人的实际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为残疾人提供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培训项目,既涵盖新业态培训项目,如AI应用、直播电商、无人机操控,也包括传统的农村实用技术、手工制作、盲人按摩、餐饮服务、加工制造等行业。这些培训项目的开展形式因地制宜,有的在残疾人培训基地,有的在田间地头,有的在互联网上,甚至还有的送教上门到残疾人家庭。
再就是打造示范品牌。近年来,中国残联致力于打造适合残疾人、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培训就业示范品牌。如“十四五”期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会同全国妇联等五部门发起了“美丽工坊”残疾妇女就业增收项目,通过促进技能提升、拓展就业岗位和展销渠道,帮助残疾妇女通过指尖技艺实现就业增收。“十四五”期间,培训残疾女性手工制作超过4万人,“美丽工坊”机构内安置就业超过5000人,带动居家就业超过15000人,并成功在联合国、巴黎残奥会、北京故宫、深圳文博会、北京服贸会等国内外重大活动中展示,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按照我们国家残疾分类标准,一共有七类残疾,就是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还有多重残疾。长期以来,我们国家针对不同类别残疾人的特点,分类施策、精准服务。对于就业竞争力比较强的这些残疾人,主要是鼓励、扶持他们在机关、事业单位、企业按比例就业或者是自主就业创业。对于智力、精神、多重、重度肢体等就业较为困难的这些残疾人,则加大帮扶力度或者是通过相对集中的方式加强就业服务和指导。第一期三年行动就已经通过辅助性就业和集中就业的形式,将残疾人的托养、康复、就业结合起来,让智力、精神、多重和重度肢体残疾人能够体验到劳动和劳动后获得报酬的快乐。基于以上的经验,第二期三年行动将促进残疾人辅助性就业行动作为一个专项来予以明确下来,同时还明确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比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无偿提供运营场所或给予场地租金补贴,在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设置社会工作岗位,配备残疾人就业服务员,将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等。